艾草和野艾蒿在功效作用上存在一定差異,主要體現為溫經止血、祛濕止癢、消炎抗菌、散寒止痛以及驅蟲驅蚊等不同方面。兩者均為菊科蒿屬植物,但具體功效側重有所不同。
1、溫經止血
艾草具有溫經止血的功效,中醫認為其性溫,適用于虛寒性出血癥狀,如月經過多、崩漏等。其揮發油成分如桉油精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凝血瘀狀態。
2、祛濕止癢
野艾蒿更側重祛濕止癢作用,其含有黃酮類物質,對濕疹、皮膚瘙癢等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效果更顯著。外洗時可緩解局部炎癥反應,降低組胺釋放。
3、消炎抗菌
野艾蒿的抗菌活性較強,實驗顯示其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抑制效果明顯。艾草雖也有抗菌成分,但作用范圍相對局限,更適用于呼吸道炎癥輔助治療。
4、散寒止痛
艾草在散寒方面表現突出,常用于艾灸療法。燃燒時產生的紅外輻射能穿透皮下組織,對風寒濕痹、關節冷痛有較好緩解作用,與其所含的側柏酮等成分相關。
5、驅蟲驅蚊
野艾蒿的特殊氣味成分對蚊蟲驅避效果更持久,其含有的樟腦和龍腦等萜類物質能干擾昆蟲嗅覺受體。艾草的驅蟲作用多依賴于煙熏方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
使用艾草或野艾蒿時需注意體質辨識,陰虛血熱者慎用艾草,皮膚敏感者慎用野艾蒿外敷。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合理選用,避免自行配伍或長期大量使用,孕婦使用前應咨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