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后出血可能是痔瘡引起,但也可能與肛裂、腸道疾病等原因有關,需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常見原因包括痔瘡、肛裂以及腸道病變等,建議及時就診明確病因。
1、痔瘡
痔瘡是肛門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排便時摩擦可能導致出血,通常表現為便后滴血或廁紙帶血,血色鮮紅且不與糞便混合。患者可能伴有肛門瘙癢、腫物脫出等癥狀,一般可通過肛門指診或肛門鏡檢查確診。
2、肛裂
肛管皮膚全層裂開形成的潰瘍,排便時疼痛明顯且出血量少,血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新鮮肛裂可通過調整飲食軟化大便,陳舊性肛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3、腸道疾病
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或結直腸腫瘤等疾病可能導致腸道黏膜出血,常表現為大便混有暗紅色血液或黏液膿血便,可能伴隨腹痛、消瘦等癥狀,需通過腸鏡等檢查鑒別。
若發現便后出血,建議記錄出血顏色、出血量及伴隨癥狀,及時到肛腸科或消化內科就診。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肛門清潔,飲食增加膳食纖維攝入。40歲以上人群出現反復便血需警惕腸道腫瘤,遵醫囑完善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