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生殖細胞瘤檢查
一、檢查:
1.血液:
患者血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可升高。術后可恢復正常,復發或播散時再度升高。國外報告11例生殖細胞瘤,所有病人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甲胎蛋白升高。故多數學者認為術前有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甲胎蛋白升高者預后不良。
2.腦脊液:
多數病人壓力增高,部分病人腦脊液蛋白含量輕中度增高,腦脊液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甲胎蛋白可明顯增高。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有時可發現瘤細胞。70%病例腦脊液中可出現上皮樣細胞,但并不一定意味著發生脊髓轉移。
3.顱骨平片:
均可顯示有顱內壓增高的征象。40%~60%的病人可有松果體異常鈣化,尤其是當鈣化發生在10~15歲的小兒時,鈣化斑直徑超過1cm,鈣化向下后方移位者,均是診斷生殖細胞瘤的有力證據。
4.放射性核素掃描:
連續腦閃爍斷層核素掃描,絕大多數可見到核素在腫瘤中蓄積,直徑大于1.5cm。
5.CT掃描:
CT掃描可精確地確定其大小、部位及其周圍關系。
1)平掃CT可見與腦灰質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鈣化的幾率較鞍區生殖細胞瘤高得多。當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生長過程中有時將鈣化的松果體(呈彈丸狀)包繞在其中,故鈣化的“彈丸”可能在瘤內,也可在腫瘤的周邊,常在側方或后方,偶可被推擠至前方。腫瘤外形呈圓形,不規則型或呈蝴蝶形,后者在診斷生殖細胞瘤有著特征性價值。正常人松果體鈣化率約為40%,而有生殖細胞瘤患者的松果體鈣化率近100%;鞍上生殖細胞瘤可無鈣化或細小的鈣化。
2)增強CT:
當CT平掃發現病變的情況下應立即注藥做CT強化掃描,表現為中度到明顯的均勻一致的強化,少數強化不均勻,可顯示較小的囊變。故兒童或青少年,CT發現有松果體區稍高密度腫物,注藥有均勻強化(少數可不均勻),若有彈丸狀鈣化,則強烈提示為生殖細胞瘤。鞍上生殖細胞瘤位于中線漏斗和(或)垂體進入鞍內,侵犯神經垂體也不少見。鞍上生殖細胞瘤可為圓形或分葉狀,CT平掃和增強與松果體區相似,但有的學者指出此部位的生殖細胞瘤鮮有鈣化發生。除了上述“單發性”腫瘤之外,關于“多發性”的生殖細胞瘤,最典型的是在做CT檢查時同時發現2或3個生殖細胞瘤。
3)CT檢查對生殖細胞瘤有很大價值,
尤其對腫瘤的鈣化及腦室擴大或移位情況提供重要的資料。不同亞型的生殖細胞瘤有其特有的表現,有時結合臨床,甚至可作出腫瘤定性診斷。
6.MRI檢查:
MRI對顯示鞍上小的生殖細胞瘤(直徑<1cm)或脊髓轉移灶十分清楚;顯示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常為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多數T1為等或稍低信號,T2為稍高信號,少數亦可為等信號;注藥后均勻一致的強化,邊界清楚,有時少數僅呈中度或不均勻強化。有報告20%~58%的生殖細胞瘤有小的囊變,這些囊變由于蛋白性液體或壞死液化所致,通常極小,有時在瘤內有小出血灶,在T1像為高信號;松果體區者可侵犯中腦和丘腦,在T2像上有周邊模糊高信號影。MRI對腫瘤的種植或播散顯示全面,除了T1及T2像的多發病灶顯示清晰,而注藥后病變明顯強化。底節生殖細胞瘤也是T1等或低信號,而T2稍高信號,注藥后可均勻強化,有的顯示同側皮層有萎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