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上焦火下焦寒并不確切,確切的說是上熱下寒。上熱下寒要根據病因進行調理,其原因主要是脾胃失調和心腎不交。中醫認為膈上胸中有上焦,膈下臍上腹部有中焦,臍下腹部有下焦,所以上熱多表現為偏上部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下寒主要表現為虛寒癥狀,如下肢寒冷、腰冷痛、大便稀溏等。
1、脾胃病中醫認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當脾胃失調、氣血生化不暢、肝藏血、肝血不足導致肝陰不能制約肝陽,導致肝火上炎,造成上焦熱。脾的運化和運化功能失調,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水谷氣源不足,影響身氣的產生,則不能暖下焦而引起下焦虛寒。飲食不節、情志不舒都會導致脾胃失調,要辯證治療,在飲食方面要注意消化吸收的食物,不要吃涼性食物,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奢o以治療,練八段錦、揉腹、三焦,使全身氣血暢通。
2、心腎不交心腎不交指的是心、腎生理的協調失調,腎陰虧虛,陰精不能上承,心火偏高,失于下降。一般情況下,心里的陽降到腎,可以溫養腎陽;腎陰上升到心,則能涵養心陽,維持體內的平衡。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時,兩者失去協調關系,就容易出現上熱下寒的病證。久病傷陰,房事不節,思慮太過,情致郁而化火,或者是外感熱病、心火獨亢等,都會導致心腎不交。從辯證的角度來看,養陰降火,以心腎為主。病人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久了病后要調理修養,注意房事要適度,必要時用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