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小兒腹股溝斜疝,讓人們深受其害,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以下是這種病的具體介紹。
從理論上講,小兒腹股溝疝有自愈的可能,臨床上也見到少數自愈的病例,但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此病的治療有非手術和手術兩種方法。
一、非手術療法
1、疝帶療法:
是應用疝帶壓迫內環和腹股溝部,進而阻止疝內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狀突在出生后繼續閉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機會。此法多用于嬰兒,但對較大的疝或年齡在3、4個月以上的小兒,治愈疝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嬰幼兒棉紗束帶或疝帶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糞漬浸污,并可壓迫或擦傷皮膚。長期使用不僅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加嵌頓疝的發生率,甚至影響睪丸血運或導致腹股溝管局部粘連進而增加手術困難和并發癥。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或有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采用疝帶治療。
疝帶固定時須注意有無疝內容物疝出及松緊是否適宜。單側疝先固定患側,雙側疝可先后固定兩側。佩戴該疝帶后,患兒可下地隨意行動,不妨礙大小便,若有污染應及時清洗。如佩戴不合適或有疝內容物疝出,須重新固定。每天松解、清洗臀部后再佩戴。
疝帶固定時間新生兒、嬰兒一般2~3周,不再有疝內容物疝出即視為痊愈,如再疝出,繼續佩戴、固定1個月,重復檢查。1歲以上小兒2~3個月,松解疝帶約1周未疝出即為疝已閉合,如仍有疝出時,可再固定。年齡較大兒童,如伴有腹肌薄弱、疝環大,固定3~4個月后仍有疝出者,宜轉手術治療。
2、嵌頓疝手法復位:
由于小兒腹股溝管短,腹肌薄弱腹股溝管所受腹肌壓力小,疝囊頸和內環較成人松軟,外環口纖維組織亦較幼嫩,血管彈性好等解剖和生理特點,嵌頓后往往僅發生靜脈回流受阻,而動脈血流受影響小,疝內容物從被嵌頓到壞死的病理進程比較緩慢,有利于實施手法復位。再者,嵌頓后疝囊周圍組織水腫致使解剖關系不清,使原本就菲薄易撕裂的疝囊壁更加脆弱,增加了手術的難度。故對嵌頓12h以內者,一般不急于手術,可試行手法復位。但對下列情況應視為手法復位的禁忌:嵌頓已超過12h者;試行手法復位治療失敗者;新生兒嵌頓疝,難于判斷嵌頓時間者;局部或陰囊紅、痛明顯者;已出現便血等絞窄征象者,或全身情況差,出現嚴重脫水和酸中毒、腹膜炎體征者嵌頓的疝內容物為實質性臟器,尤其女嬰嵌頓疝內容物常為卵巢和輸卵管,復位困難且易致其損傷者。
二、手術治療
目前認為,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最好方法。隨著小兒年齡的不斷增長,疝塊逐漸增大,可隨時發生嵌頓、絞窄,影響睪丸發育,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從原則上講,腹股溝斜疝確診后均應早期手術治療為宜,常見手術方法如下。
1、疝囊高位結扎術:
嬰幼兒腹股溝管短,不切開外環即能高位結扎疝囊。故通常取患側腹直肌外緣下腹皮橫紋處切口,或患側恥骨結節外側、外環體表投影處小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顯露精索后切開提睪肌,在精索內前方找到疝囊。切開疝囊探查后將其橫斷,近端分離至疝囊頸部,荷包縫合或“8”字貫穿結扎,去除多余的疝囊,遠端任其開放。止血后分層縫合切口并重建或縮窄外環。由于腹膜鞘狀突未閉塞或閉塞不全及腹壓增高是小兒腹股溝斜疝的主要發病原因,腹壁薄弱并非其主要病因,只要在疝囊頸部高位結扎即可治愈。尤其嬰幼兒,疝囊高位結扎術是最常用的療法。2、經腹腔疝囊離斷術(LaRaque術):
取患側腹直肌外側緣下腹橫紋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筋膜并逐層分離肌肉,在內環上方橫行切開腹膜,顯露內環。在內環下后方橫行切斷腹膜,使內環上下切線相連、疝囊與腹腔完全離斷,分開精索血管及輸精管,用絲線連續縫合腹膜(疝囊曠置、留在腹腔外),然后按層縫合切口。該手術尋找疝囊、高位結扎疝囊容易,無疝囊結扎位置低之弊端。但該方法較前一方法對局部和腹腔侵襲性大,有引起腹腔粘連之虞。故僅適用于常規腹膜外途徑難以找到疝囊的小型嬰幼兒疝和(或)復發疝。3、Ferguson疝修補術:
適用于需要加強腹股溝管前壁的巨大疝伴有腹壁薄弱者。4、雙側疝手術
:多一期手術處理,可選用橫貫兩側外環的一字形切口或兩側分別作切口行疝囊高位結扎手術。若需行雙側疝修補術者,應在兩側分別作斜切口實施手術。?
只要堅持治療,以及在飲食方面注意一下,我相信很快小兒腹股溝斜疝就會被治療好的。但是自己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一定趁早改掉,因為嚴重的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