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常見功效是用于治療頭痛,感冒,身體疼痛,無汗喘息,惡露發寒的現象,同時對外感風寒有著很明顯的調理效果,在平時可以給人體帶來很好的調整功效,對人的身體大有好處,非常受人歡迎,在平時也要注意正確的用量用法,雖然這些都是以中成藥調配的,過量的服用也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反應。
方一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中》方歌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麻黃湯發熱惡寒頭項痛,無汗而喘服之宜。
【來源】《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分類】解表劑-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屬風寒表實證者。)
【辨證要點】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為辛溫發汗之峻劑,故《傷寒論》對“瘡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虛自汗、血虛而脈兼“尺中遲”、誤下而見“身重心悸”等,雖有表寒證,亦皆禁用。麻黃湯藥味雖少,但發汗力強,不可過服,否則,汗出過多必傷人正氣。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純陽之劑,過于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投之恰當,一戰成功。不當則不戢而召禍。故用之發表,可一而不可再。”(《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方解
風寒傷人肌表,毛竅閉塞,肺氣不宣,衛氣不得外達,營氣澀而不暢,所以外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疼、無汗、脈浮,內見喘逆。此時,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氣宣,毛竅開,營衛通暢,汗出而在表之風寒得解,諸證悉除。麻黃味苦辛性溫,為肺經專藥,能發越人體陽氣,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藥,并用來作為方名。由于營澀衛郁,單用麻黃發汗,但解衛氣之郁,所以又用溫經散寒,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加強發汗解表而散風寒,除身疼。本證之喘,是由肺氣郁而上逆所致,麻黃、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氣、散風寒的杏仁為佐藥,同麻黃一宣一降,增強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調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緩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過猛而傷耗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義。麻黃得桂枝,一發衛分之郁,一透營分之邪,所以柯琴評麻黃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方義2:本方證為外感風寒,肺氣失宣所致。風寒之邪外襲肌表,使衛陽被遏,腠理閉塞,營陰郁滯,經脈不通,故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響肺氣的宣肅下行,則上逆為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皆是風寒襲表的反映。治當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黃苦辛性溫,歸肺與膀胱經,善開腠發汗,祛在表之風寒;宣肺平喘,開閉郁之肺氣,故本方用以為君藥。由于本方證屬衛郁營滯,單用麻黃發汗,只能解衛氣之閉郁,所以又用透營達衛的桂枝為臣藥,解肌發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解表,使發汗之力倍增;又暢行營陰,使疼痛之癥得解。二藥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復肺氣之宣降,加強宣肺平喘之功,是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為佐藥。炙甘草既能調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過猛而耗傷正氣,是使藥而兼佐藥之用。四藥配伍,表寒得散,營衛得通,肺氣得宣,則諸癥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