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老年人的室性心律失常多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急性心梗、不穩定型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壓、心肌病、心肌炎、二尖瓣脫垂綜合征,多由于心肌炎癥、缺血、缺氧、壓力負荷和容量負荷過重等,使心肌受到機械、電和化學性刺激而發生室性期前收縮。另外,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一氧化碳中毒、洋地黃中毒、電擊等可以引發室性期前收縮。也有一些老年人的室性心律失常未必都是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也可以無器質性心臟病。
二、發病機制
1.折返機制 折返是指沖動在激動某一節段心肌組織后返回,再一次激動該節段組織。折返的形成必須具有折返環、傳導途徑的一部分存在單向阻滯、另一部分傳導速度緩慢3個條件。與折返有關的室性期前收縮通常比較穩定,聯律間期固定。室性心律失常多由折返機制所致,分為大折返及微折返。缺血心肌組織引起的折返屬于大折返。心肌壞死后形成的大塊瘢痕組織,本身無電活動及傳導能力。但瘢痕組織周圍與缺血心肌形成復雜交織,致使傳導緩慢和不應期離散,激動可環繞瘢痕組織運動而形成的環形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微折返是心室內最常見的折返。
2.觸發活動 觸發活動(tiggered activity)產生于心肌纖維的后除極,這種后除極可以發生在復極時(早期后除極),也可以發生在復極完成之后(晚期后除極)。早期后除極發生在復極過程中,晚期后除極發生在復極完成或接近完成后。
(1)早期后除極:心肌動作電位在0極上升之后,尚未完全復極之時,即在平臺相或第3相,膜電位振蕩達到閾電位,觸發另一動作電位即為早期后除極。
(2)晚期后除極:晚期后除極發生在動作電位3相復極完成之后,其最大舒張期電位恢復接近正常值之間,是一種膜電位的振蕩。當振幅達到閾電位時則產生動作電位,即所謂觸發活動。如膜電位振蕩不達閾電位,表現為閾下后除極,觸發活動便終止。現已證實,觸發活動在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機制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3.自律性增強 自律性是由舒張期除極、速率、閾電位和最大舒張期電位三者決定。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強和異常自律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