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檢查
1.下肢周徑測量 將兩下肢伸直或微屈,測量膝上15cm和膝下15cm處皗 長,一般以髕骨下緣(測小腿時)和髕骨上緣(測大腿時)為定點,測量數值健側和患側對照,術前和術后對照。
2.下肢深靜脈通暢度試驗(Perthes試驗)用以測定深靜脈回流的通暢情況。方法是在大腿用一止血帶阻斷大隱靜脈干,囑病人用力踢腿或連續快速作下蹲運動。由于肌肉收縮,淺靜脈血流應回流至深靜脈使曲張靜脈萎陷空虛。如深靜脈不通暢或有靜脈壓力增高,靜脈曲張程度不減輕,甚至加重。
對深靜脈瓣膜有否關閉不全,目前尚無一種理學檢查(指以上不用儀器的手法檢查)可測知其病變。
3.大隱靜脈瓣膜和小腿穿通支靜脈瓣膜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 用以測定在大隱靜脈和交通靜脈機能不全瓣膜的位置。病人取臥位,下肢抬高,并自踝部向上按摩患肢,使靜脈空虛。檢查者用止血帶壓住近側大腿部,然后讓病人站立。當放開止血帶時,大隱靜脈迅速充盈,說明大隱靜脈瓣膜機能不全;未放開止血帶而小腿部大隱靜脈在30秒內迅速充盈,表明小腿穿通支靜脈瓣膜關閉不全。
二、實驗室無損傷檢查 近年來,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查、電阻抗容積圖、光電血流儀測定等對檢查下肢深靜脈通暢度和深靜脈瓣膜功能方面,直到了有益作用。但上行性和下行性下肢靜脈造影至今仍不失為一形象化確診深靜脈通暢度和靜脈瓣膜功能的檢查方法。
三、下肢靜脈造影 肢體腫脹或存在經久不愈潰瘍時,最好作下肢靜脈造影,一方面與深靜脈炎后綜合征相鑒別,另一方面明確深、淺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程度,為制訂手術方案提供依據。
一般先作上行性靜脈造影,如下肢深靜脈通暢,再作下行性靜脈造影,以明確靜脈瓣膜是否有病變。
1.上行性靜脈造影 主要用于觀察下肢深靜脈通暢度及穿通支靜脈瓣膜功能。方法:病人仰臥,取半直立位,呈45o,踝部扎一橡皮止血帶以阻止淺靜脈血流上行,用穿刺針頭直接經皮穿刺入足背淺靜脈,盡快推入60%或40%泛影葡胺80~120ml,在電視屏幕引導下攝片,先攝小腿X線片,讓患者以患肢趾著力,作足跟劑濃度以40%泛影葡胺為佳,過濃度可致淺靜脈炎。造影結束,可注入生理鹽水作血管沖洗。
2.下行性靜脈造影 主要用于觀察下肢深靜脈瓣膜功能。本造影必須在明確深靜脈無阻塞的情況下進行,否則常失敗。方法:病人取60o半直立臥位,在腹股溝部股靜脈處直接用針穿刺注入60%泛影葡胺40ml,在電視屏幕引導下,攝髖部X線片,如見有逆流,再攝小腿X線片。
Taheri報道將導管自上肢淺靜脈插入,經頭靜脈、鎖骨下靜脈到腔靜脈分叉處,再進到髂總靜脈,然后注射造影劑,此法較繁復,較少采用。
按照下行性靜脈造影顯示的逆流水平,將靜脈瓣膜功能分為下述5級:
Ⅰ級:瓣膜機能良好。造影劑無明顯逆流。
Ⅱ級:瓣膜最輕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剛至大腿近側倍。
Ⅲ級:瓣膜輕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上。
Ⅳ級:瓣膜中度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至膝下。
Ⅴ級:瓣膜嚴重關閉不全。造影劑逆流到小腿部直到踝水平。
術后可根據下行性靜脈造影來判斷瓣膜肌能改善的程度。
Raju曾對14例正常癥狀的志愿者作下行性靜脈造影,發現2例有輕度返流。為此,分析造影結果必需結合臨床癥狀和體征。方面得出正確的結論。
上海中山醫院血管外科在1983年2月~1988年2月期間對120例下肢靜脈機能不全(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患者作上行性靜脈造影和/或下行性靜脈造影,證實在無深靜脈炎病史的原發性下肢靜脈機能不全患者66%存在嚴重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血液倒流至膝以下。
原發性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的X線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深靜脈內瓣膜影存在但模糊不清、造影劑通過這些瓣膜向遠側倒流。所顯示靜脈有時可呈竹節樣,造影劑一節比一節淡,說明瓣膜仍起一部分作用,有一部分血液被瓣膜阻擋。一部分血液從下垂松弛的瓣葉間逆流,越往遠端,逆流的造影劑越少。
2.靜脈管腔明顯擴大。
3.整個靜脈系統未見血栓形成遺留的病變,造影劑一部分逆流,一部分也朝近心端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