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出生后6個月內臨床癥狀少見,通常在2歲內被確診。純合子狀態HbSS病患兒多數在7歲前死亡。臨床癥狀包括溶血、貧血和血管閉塞癥狀。脾臟腫大見于童年,此后,由于反復梗死和彌漫性纖維化而萎縮。功能性無脾,見于幼兒,使患者易罹患感染,特別是沙門菌感染。感染和葉酸缺乏可導致紅細胞生成低下,發生再生障礙危象。腿部潰瘍為皮膚常見表現。由于長期貧血,心臟常擴大,年長者可出現心肺功能不全。而且由于長期大量溶血,膽結石和膽囊炎亦為多見并發癥。除了上述表現外,骨關節病變有:
1.疼痛危象(painful crisis) 是最特征性的肌肉骨骼并發癥。最常見于長骨的近關節區,也可見于背部、肋骨、甚至腹部。疼痛常多部位發生,有時呈對稱性,局部可有明顯腫脹,尤其是脛骨骨骺。一個或多個關節可能繼發感染。無并發癥的疼痛危象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周。誘發疼痛危象的因素有感染、遇冷、妊娠、情緒緊張以及高原旅行等。女性患者疼痛危象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男性。以15~25歲的男性患者發生率最高。20歲以上疼痛危象頻發者病死率高。
2.指(趾)炎(dactylitis) 在幼兒病例,血管閉塞常發生于手足背,引起指(趾)炎,也稱為手足綜合征(hand-foot syndrome)。臨床表現為手足非可凹性腫脹伴疼痛。1周后癥狀可有改善,但常可復發。通常不遺留后遺癥,但有時骨骼中央壞死可導致指(趾)骨骺提前愈合和指(趾)短縮。
3.骨壞死(osteonecrosis) 20%的HbSS病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壞死。開始時無法與疼痛危象鑒別。但是,2周后疼痛不消失,行走時加重,休息后改善,提示合并有股骨頭壞死。預后與患者的年齡有關,成年人較兒童的預后差。15歲以下的HbSC病和HbS-β-珠蛋白生成障礙性貧血患者一般不會發生股骨頭壞死,而老年病例的發生率較高。骨壞死也可見于其他關節,特別是肩關節,表現為疼痛和外展旋轉受限。
4.骨髓炎和化膿性關節炎(osteomyelitis and septic arthritis) 骨髓炎通常發生在疼痛危象之后,疼痛危象持續2周以上就應高度懷疑骨髓炎的發生。典型表現為軟組織腫脹和持續發熱。骨髓炎可并發髖關節的壞死、肩周炎和病理性骨折。在HbSS病中,沙門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見的致病菌。髖關節的骨壞死也可能與結核性關節炎有關。在鐮狀細胞貧血中,化膿性關節炎并不常見。可發生于急性骨髓炎時,而更多的是繼發于血源性播散。主要是革蘭陰性菌感染,特別是沙門菌感染。
5.痛風(gout) 盡管40%以上的鐮狀細胞貧血患者可有高尿酸血癥,但發生痛風性關節炎者很少見。與原發性痛風不同的是,大的趾骨較少受累,而以膝、腕和小指關節多見。
6.其他 鐮狀細胞貧血患者偶爾可以并發慢性滑膜炎,此時滑膜組織有顯著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并有軟骨的早期破壞,雙側髖臼前突可能是由于骨質疏松所致。
二、診斷
本病的診斷并不困難,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而不遺漏本病。根據種族和家族史、鐮變試驗陽性、血紅蛋白電泳顯示主要成分為HbS,再結合臨床表現,即可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