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梨形鞭毛蟲寄生于人體十二指腸及空腸可引起腹瀉,最常見于2~10歲兒童,特別是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于小兒,是慢性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多在夏秋季發病,主要通過水傳播,臨床大多為無癥狀感染;成為帶蟲者,有出現輕微癥狀者,亦有出現嚴重癥狀者,潛伏期約為1~2周,最長者45天。
腸梨形鞭毛蟲感染后癥狀的輕重,與蟲株毒力和人體狀況有關,當受染者胃酸缺乏和全身性免疫球蛋白低下時易發病。病變部位的不同癥狀有很大差異,有的僅為無癥狀帶蟲者,有的則可導致嚴重的吸收不良綜合征。
根據發病的緩急和病程長短,本病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1)急性感染者常表現為爆發性腹瀉、水樣便、惡臭、血便及粘液便少見,可與阿米巴和細菌性痢疾鑒別。大便每日3~10次或更多,伴上腹部或臍周疼痛、厭食、惡心、嘔吐、腹脹明顯。
2)亞急性或慢性感染者,表現為間歇性稀便,持續數月或數年。兒童久病不愈可致營養不良、貧血、發育障礙等。如寄生在膽道系統,可出現膽囊炎或膽管炎。若不及時治療,多發展為慢性,表現為周期性稀便,反復發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長達數年。
小兒腸梨形鞭毛蟲病并不少見,但因其臨床缺乏特異性癥狀及體征常易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