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
本病起病隱匿,常有數月至數年的無癥狀期,常在血常規檢查時被發現。有的病例在出現血栓形成和出血癥狀后才明確診斷。很多癥狀和體征與血容量和血液黏滯度增高有關。最早出現的癥狀常為血液循環障礙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有關癥狀。主要臨床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皮膚改變
有特征性。表現為皮膚變紅,特別是顏面、頸部和肢端部位。黏膜充血,呈淡藍色。Osler描述其癥狀為“夏日如玫瑰紅,冬日如靛青藍”。常見毛細血管擴張,齒齦出血和鼻衄。也見皮膚發紺、紫癜、瘀點、含鐵血黃素沉積,酒渣和匙形甲。50%患者患有水源性瘙癢。可由沐浴或淋浴促發引起瘙癢,灼熱或刺癢感。通常持續30~60min,與水溫無關。也可發生與水無關的瘙癢。血中和皮膚中組胺增高。
2.神經系統
頭痛最為常見,50%病人均有此表現,可伴頭昏、眩暈和耳鳴、疲乏、健忘、肢體麻木、多汗等。嚴重者可出現盲點、復視和視力模糊等視覺異常。也可有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少數患者以腦血管意外為首發表現就診。該組癥狀主要是因紅細胞數增加、全血容量增多和血黏度增高而導致的血管擴張、血流緩慢淤滯和組織缺氧引起的。
3.出血
發生率<10%,主要是由于血管充血、血管內膜損傷、血小板第3因子減少等,血小板功能紊亂及凝血機制異常導致出血傾向。常見為鼻出血、牙齦出血和皮膚黏膜上的淤點和淤斑。也可表現消化道出血,拔牙后出血、月經量多等。
4.組胺增高的表現
本癥伴顆粒細胞增加,嗜堿粒細胞也增多,后者富含組胺。組胺釋放增加可致消化性潰瘍,故本病患者消化性潰瘍發生率為10%~16%,較正常人高4~5倍,潰瘍所致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見,可威脅生命。皮膚瘙癢也常見,40%發生在熱水浴之后,10%可伴蕁麻疹。
5.其他
本病因骨髓細胞過度增殖,使核酸代謝過高,血液尿酸濃度升高,少數病人可發生尿酸腎病,表現為尿結石和腎絞痛或痛風性關節炎癥狀。有些病人可發生膽結石、阻塞性黃疸和膽絞痛。最常見的體征是多血引起的面部、鼻、耳、唇、手掌和結膜充血,呈絳紅色,如酒醉狀。視網膜和口腔黏膜也顯示充血。約70%以上患者動脈血壓升高。約75%以上的患者可有脾臟腫大,通常為中、重度腫大,與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有一定的鑒別診斷意義。約40%患者可能有肝大,隨疾病的發展,腫大逐漸明顯。
二、診斷標準
診斷PV的最主要依據是紅細胞增多、白細胞增高、血小板增多和脾腫大,大部分患者在就診時僅有上述特征中的兩條或三條,部分患者甚至僅有紅細胞增多,偶爾只有血小板增多或白細胞增多或脾腫大,因此有時PV診斷很難確立。1975年PV研究組(PVSC)提出了”診斷標準,但診斷標準提出已有20余年,此間對其中某些內容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因此不斷有作者對其進行補充和修訂。
由于PV迄今仍為排除性診斷,只有在排除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secondary polycythemia)和相對紅細胞增多癥(apparent polycythemia)后方可確診,其鑒別診斷要點見下表。有關實驗室檢查可分二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尿常規、血清鐵蛋白、VitB12和葉酸水平分析,肌苷、肝功能實驗、血象分析、COHb、腹部超聲檢查,在排除了常見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以后,進行第二階段檢查,包括骨髓活檢、染色體核型分析、血清EPO水平測定、氧離曲線、肺功能實驗、胸部X片、心電圖等以進一步鑒別和確診。
指標PV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
脾腫大有無 無
白細胞增多有無 無
血小板增多有無 無
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第一波異常有無 無
紅細胞容積增高增高 正常
動脈血氧飽和度正常減低∕正常 正常
血清維生素B12增高正常 正常
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增高正常 正常
骨髓全髓高度增生紅系高度增生 正常
EPO水平減低增高 正常
自發性CFU-E生長有無 無
根據皮膚改變特征性,血液細胞學檢查的紅細胞絕對增加,紅細胞壓積55%~80%。白細胞和血小板亦增多。即可診斷。1986年國際PV研究組(PVSG)制定的標準,簡便易行,可供臨床參考和借鑒。另外,國內根據具體情況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
1.PVSG標準
(1)A類標準:
①紅細胞容量增加(51Cr紅細胞標記法):男性≥36ml/kg,女性≥32ml/kg。②動脈血氧飽和度≥0.92。③脾大。
(2)B類標準:
①血小板計數>400*109/L。②白細胞計數>12*109/L(無發熱、感染狀態)。③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100,無發熱、感染狀態)。④血清維生素B12增高>666pmol/L或未飽和維生素B12結合力增高>1628pmol/L。
凡符合上述A類① ② ③,或A類① ②再加B類中任何2項,則可診斷。
2.國內標準
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國內制訂PV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
①皮膚、黏膜絳紅色;②脾大;③高血壓或病程中有血栓史。
(2)實驗室檢查:
①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計數增加(男性血紅蛋白>180g/L,紅細胞>6.5*1012/L,女性分別>170g/L及6.0*1012/L)。
②血細胞容量絕對值增加,51Cr標記法紅細胞容量男性>39ml/kg,女性>27ml/kg。
③血細胞比容增高,男性≥0.54,女性≥0.50。
④無感染及其他原因引起白細胞計數多次>11.0*109/L。
⑤血小板計數多次>300*109/L。
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積分>100。
⑦骨髓象示增生明顯活躍或活躍,粒、紅與巨核細胞系均增生,尤以紅系細胞為顯著。
(3)能除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
(4)能除外相對性紅細胞增多癥。
診斷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可有兩種方法,最好采用A法,確無條件測紅細胞容量時,則采用B法。
A法:具有上述(1)類中任何2項,加(2)類中第①、②項,再加(3)類即可診斷本病。
B法:具有(1)類中第①、②項加(2)類中第①項(標準改為男性多次血紅蛋白≥200g/L,女性≥190g/L),尚需具備第(2)類第③~⑦項中任何4項,再加上(3)、(4)類,方可診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