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骨骺骨軟骨病癥狀
1、股骨頭骨骺骨軟骨病癥狀
本病起病隱匿,病程長久,以患髖疼痛與跛行為主要癥狀。
(1)早期:
可無明顯癥狀,或僅有患肢無力、長距離行走后出現無痛性跛行。出現疼痛的部位可有腹股溝部、大腿前內方和膝部。
(2)股骨頭壞死期:
髖部疼痛明顯,伴有肌痙攣和患肢短縮,肌痙攣以內收肌和髂腰肌為主,而臀肌和大腿肌有萎縮。髖關節活動度不同程度受限,尤以外展、內旋活動受限明顯。
(3)晚期:
疼痛等癥狀緩解、消失,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或遺留外展及旋轉活動受限。
2.分型
文獻介紹的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分型有多種,如Catterall、Lioyd-Roberts、Salamon、Salter-Thompson及Herring等。分型的目的是為了解病變程度選擇治療方法,不論哪種分型方法都是以X線片所見來判斷股骨頭受累的范圍及程度。現臨床上常用分型如下:
(1)Catterall分型:
Catterall根據病理改變,結合X線片上股骨頭受累的范圍,將股骨頭壞死分成4型。對臨床選擇治療和判斷預后,具有指導意義,已被臨床醫生廣泛接受和應用。
Ⅰ型:股骨頭前部受累,但不發生塌陷。骨骺板和干骺端沒有出現病變。愈合后也不遺留明顯的畸形。
Ⅱ型:部分股骨頭壞死,在正位X線片可見壞死部分密度增高。同時在壞死骨的內側和外側有正常的骨組織呈柱狀外觀,能夠防止壞死骨的塌陷。特別是側位X線片上,股骨頭外側出現完整的骨組織柱,對預后的估計具有很大的意義。此型干骺端發生病變,但骨骺板由于受伸到前部的舌樣干骺端的正常骨組織所保護,而免遭損害。新骨形成活躍,而股骨頭高度無明顯降低。因骨骺板保持著其完整性,其塑型潛力不受影響。病變中止后,如果仍有數年的生長期,預后甚佳。
Ⅲ型:約3/4的股骨頭發生壞死。股骨頭外側正常骨組織柱消失。干骺端受累出現囊性改變。骨骺板失去干骺端的保護作用,也遭致壞死性改變?線片顯示有嚴重的塌陷,且塌陷的壞死骨塊較大。此過程越長,其預后越差。
Ⅳ型:整個股骨頭均有壞死。股骨頭塌陷,往往不能完全恢復其正常輪廓。此期骨骺板直接遭受損害,若骺板破壞嚴重則失去正常的生長能力,將嚴重地抑制股骨頭的塑形潛力。因此,無論采用任何治療方法,最終結局都很差。雖然,經過適當的治療,則能減輕股骨頭的畸形程度。
(2)股骨頭外側柱分型:
1992年由Hering提出的一種新的分型方法。在標準的正位骨盆X片上把股骨頭骨骺分成內、中、外3個柱狀區域。外側區占股骨頭寬度的15%~30%,中心區約50%,內側區為20%~35%,作者也將這幾個區稱為外側柱(lateral pillar)、中間柱(central pillar)及內側柱(medial pillar)。然后根據外側柱受累的程度將本病分為3型。
本病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及時的診斷治療與患兒的預后關系密切。
當5~10歲的兒童出現不明原因的髖部疼痛、跛行,且癥狀持續數周無好轉時,應考慮罹患本病的可能。最早的X線征象是關節囊腫脹和股骨頭向外側輕度移位,應攝雙側X線片仔細對照,并定期追蹤復查。一旦出現骨骺的密度改變,即可確定診斷。對可疑病例也可做放射性核素掃描檢查,靜脈注射99Tc后行γ閃爍照相,可早期顯示骨壞死區的放射性稀疏或骨再生區的放射性濃聚。骨內壓測定也有助于早期診斷,但臨床應用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