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多種腎實質疾病都可引起高血壓,不同腎實質疾病高血壓發病率有所不同。
1.能引起高血壓的單側腎實質疾病
包括反流性腎病、慢性腎盂腎炎、腎盂積水及腎臟腺癌等,如果檢測發現患側腎靜脈血腎素水平高,早期切除患腎有可能治愈或顯著改善高血壓。先天性單腎缺如(腎不發育)患者高血壓多見,而后天單腎切除(切除病腎或做移植腎供體)卻未增加高血壓危險,機制未清。
2.能引起高血壓的雙側腎實質疾病很多
包括原、繼發性腎小球疾病,慢性間質性腎炎,成人型多囊腎等。一般而言,原、繼發腎小球疾病的高血壓發生率高于慢性間質性腎炎及成人型多囊腎,而在原、繼發腎小球疾病中,病理呈增殖和(或)硬化表現者高血壓發病率最高。此外,無論哪種腎臟病當其出現腎功能損害時,高血壓發病率都隨之增加,文獻統計,約90%以上的終末期腎臟病患者具有高血壓。
二、發病機制
急性腎實質疾病導致高血壓的主要機制為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利尿常能使血壓下降,乃至正常。而慢性腎實質疾病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卻較復雜,可由多種因素導致。
1.導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的因素
(1)導致血容量增加:
有如下因素可導致水鈉潴留:①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下降,水鈉排泄減少;②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醛固酮促進遠端腎小管及集合管鈉重吸收;③交感神經系統活化,促進近端腎小管鈉重吸收;④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生成減少,腎小管排鈉減少;⑤腎功能不全導致胰島素抵抗,體內胰島素水平增高,刺激鈉泵(Na -K -ATP酶)增加近端腎小管鈉重吸收。明顯的水鈉潴留即可導致容積性高血壓發生。
(2)導致血管阻力增加:
有如下機制可導致外周及腎臟動脈收縮,血管阻力增加:①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化、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及內皮素合成增加,均刺激血管收縮;②NO生成減少,拮抗血管收縮因素減弱;③GFR下降導致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加,細胞外容積膨脹刺激內源性喹巴因釋放,甲狀旁腺素及喹巴因都能增加細胞內Ca2 濃度,促進血管收縮,并提高管壁平滑肌對縮血管因子敏感性;④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水平刺激血管平滑肌肥大,使血管應答性增強,管壁增厚,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這些因素均能導致阻力性高血壓。
在腎實質性高血壓中,單純的容積性高血壓或單純的阻力性高血壓均少見,絕大多數患者系兩種致病因素并存。與原發性高血壓比較,腎實質性高血壓的容積因素常更明顯。
從上面敘述可以得知,無論容積性或阻力性高血壓發生,都與許多神經體液因子參與相關。
2.導致高血壓的因素
(1)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ennin-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活化:
已有大量資料證實,在腎實質性高血壓發生及發展中RAAS起著重要作用,腎實質疾病時缺血即可導致RAAS活化。血管緊張素Ⅱ(angiotensinⅡ,AⅡ)能直接刺激血管收縮,又能通過中樞增加交感神經活性、及作用于交感神經末梢促進兒茶酚胺釋放,進一步使血管收縮;醛固酮能增加遠端腎小管及集合管鈉重吸收,加重水鈉潴留。因此,RAAS活化既能參與阻力性、又能參與容積性高血壓發生。
(2)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
交感神經在腎實質性高血壓發病中也起重要作用。在腎實質疾病時交感神經能通過傳入腎反射(afferent renal reflexes)活化,AⅡ增多也將從中樞及外周增加其活性。交感神經系統活化能刺激血管收縮,增高血管阻力;能促進近端腎小管鈉重吸收,增加血容量,故能從阻力及容積兩方面參與高血壓發生。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又能使腎血管收縮,腎血流量減少而刺激
腎素分泌,進一步活化RAAS增重高血壓。
(3)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釋放:
能與洋地黃抗體起交叉反應內源性洋地黃樣物質(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substance,EDIS)具有如下特性:抑制Na -K -ATP酶,促鈉排泄。當腎實質疾病導致細胞外容積膨脹時,即能反射刺激視丘下部腦組織釋放EDIS,抑制近端腎小管上皮細胞內Na -K -ATP酶,減少鈉重吸收,起排鈉效應。但是,另一方面EDIS將抑制血管平滑肌內Na -K -ATP酶,增加細胞內鈉濃度,減少跨膜鈉梯度,使Na /Ca2 交換減少及電壓依賴Ca2 通道去極化,故而胞漿內Ca2 增加,這就促進了阻力性高血壓發生。
(4)內皮素:
內皮素是迄今發現的體內最強縮血管肽,它可能通過內分泌途徑,以及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徑發揮作用。內皮素能刺激血管收縮;能促進RAAS活化;能減少腎血流及GFR,減少尿鈉排泄。因此,它也可能從阻力及容積兩方面參與腎實質性高血壓發病。
(5)精氨酸加壓素:
精氨酸加壓素對正常機體及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壓影響不大,但是已有臨床試驗表明,給慢性腎衰竭者應用精氨酸加壓素拮抗藥能使高血壓有效下降,提示精氨酸加壓素能通過縮血管效應參與腎衰竭者高血壓的發生。不過仍需更多研究肯定此觀察及明確作用機制。
(6)降血壓因子減少:
腎臟能產生多種降血壓因子,如前列腺素E2及I2,激肽(遠端腎小管上皮細胞產生激肽釋放酶,進而將血漿中激肽原轉換成激肽),心房利鈉肽、腦利鈉肽、NO及髓質降壓脂等。正如前敘,腎實質疾病時N0生成減少,拮抗血管收縮能力減弱,而且NO減少還能減少腎小管排鈉,加重水鈉潴留,故它能從阻力及容積兩方面參與高血壓發病。可是,至今仍未獲得上述其他降血壓因子參與腎實質性高血壓發病的確鑿證據。